位于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因安置佛指舍利而驰名。据佛教内典记载,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印度阿育王为了弘扬佛法。送舍利于南阎浮提,凡得舍利处皆建塔供养,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法门寺因塔而置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元魏和隋初都曾拓展寺院,唐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24院,建筑宏伟壮观,襟带八川之秀气,宝塔高耸入云与与太白之群峰对峙。宋代也曾经恢复到最大规模。原塔俗称“圣冢”,唐贞观年间改建为四级木塔,又称护国真身宝塔。明代隆庆三年(1569)木塔崩毁,万历七年(1579)至万历三十七年建成十三级八面砖塔,高47米,建造精工,极为壮丽,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1939)朱子桥将军曾捐资补修。1981年8月24日因淫雨而崩塌。
史志记载: 元魏二年(494)小冢宰拓育首次开塔礼佛;隋仁寿二年 (602)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唐武德二年(619)秦王李世民领得胜之军驻扶风,给法门寺度僧八十人,唐贞观五年(631)太宗拔银修寺,敕岐州剌史张亮第三次开塔瞻拜舍利。从唐高宗显庆五年(660)盛仪迎请佛骨至洛阳开始,武后长安四年(704)迎供于新建明堂;肃宗迎至内道场;德宗邀入禁中;宪宗贬谏迎佛骨的韩愈于潮州亲至安福门迎佛骨舍利入宫;懿宗咸通十四年(873)的迎接仪式极为隆重,执幡幢仪仗约万队,瞻礼仕女僧尼如潮如流,歌舞管弦,和梵诵之声沸天盈地。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佛指舍利多加殊礼,皇后嫔妃常以自己的青丝、衣物相奉送。唐中宗携皇后、夫人、公主来寺下发入塔供佛。在前后三百八十年的十次礼佛活动中,不仅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 而且成了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1984年经扶风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1985年相继成立扶风县佛教协会及宝鸡市佛教协会,会址设法门寺。1986年底到1987年初政府决定重修宝塔在清理塔基过程中发现唐懿宗十五年封闭的塔下地宫,四枚佛指舍利及大量供养佛指舍利的珍贵法物宝器均被发掘。其种类之繁数量之多质量之优,制作之精,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国内都是罕见的。
1988年11月9日,法门寺高僧云集。赵朴初会长亲临剪彩举行了国际性“释迦如来真身舍利瞻礼法会”。1989年开始,宝鸡市佛教协会在全市各寺庙开展创建“文明寺庙”活动,法门寺连年被评为文明寺庙。在创建活动中,法门寺依照文明寺庙的条件,在宗教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方丈澄观法师,监院静一法师的主持下,开展宏法利生的各项工作,寺庙规范化的丛林制已经恢复,寺庙建设已具规模,佛事活动如火如荼,对外往来日益频繁,每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寺院开设了素餐馆及佛教经像流通处,作到自养有余。并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大众谋福祉,为国家作贡献,受到了党政主管部门的表扬和各界人士的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