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员利用灯光的热量将修复好的一块完整石甲片固定。 |
位于秦陵东侧的铠甲坑正在进行发掘和修复工作目前尚未对外开放。 |
考古队的师傅将石铠上各种石甲碎片仔细拼接回原先完整的模样。 |
当日工作结束的考古队师傅从地下回到地上从三个修复好的秦俑身边走过。 |
出土的青石头盔 |
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将依序编号的破碎石甲片一块块取出进行拼接粘合修复。 |
41年探索与始皇帝渐行渐近
1962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已在秦陵区发现600余座陪葬坑出土5万多件文物
“这次高科技考古探测是从已知到未知所有的工作其实都建立在几代考古人艰辛的工作和成果之上。”刘士毅介绍。
史料记载秦始皇陵曾遭盗掘
从公元前210年地宫封闭的那天起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就成为历史中的谜团秦帝国的国力、始皇的独特个性以及史籍的片断记载激发了后人的好奇心和学术兴趣。
多种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创立不久即遭火焚和盗掘“今天出土的水禽坑、陪葬坑以致秦俑都有过火焚痕迹。”赵化成说。但对于项羽发掘始皇陵的记载赵表示怀疑“项羽在陕西总共只呆了几个月是否有时间组织大规模的发掘?”史书记载此后赤眉军、后赵石勒与石季龙、唐末黄巢都曾盗掘始皇陵。
此后随着金石学兴起人们对始皇陵的兴趣渐渐由获取财物向研究转化。
段清波在一篇《秦陵考古世纪回眸》的论文中指出:最早实地考察秦始皇陵园的学者是明代的都穆。随着近现代考古学进入中国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实地测量了秦陵封土的高度、形状及底边尺寸;1917年法国学者第一次观察到封土外形有高低不同的三层台阶。“但以上三位仅限于对地面建筑的考查对陵寝制度方面尚未涉及”。段清波说。
40年来屡有发现
段回忆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工作始于1962年由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
1974年3月秦兵马俑出土。1974年7月秦始皇陵园的第一支考古队进驻工地现秦俑博物馆名誉馆长袁仲一及屈鸿均等先生成为世纪考古幸事的第一批参与者“原以为个把礼拜就能结束的工作谁知就这样一下子延续到现在”段在论文中说。
1974年7月袁仲一先生在陵园外城东门附近初步调查了门阙遗址发现了农民在平整土地过程中出土的门础石和石条等建筑遗物。8月份对内城的系统勘探订正了1962年调查时认为内城是方形的认识经实测内城形状是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
1980年初地宫南墙出土。1979年到1982年间封土西侧与北侧的墓道及东侧的五条墓道相继被发现。
1985年后除兵马俑外的陵园考古工作因故搁置直到1995年3月为配合临马公路的拓宽工程在距封土北边沿130米处张占民先生主持清理了由6组形制不同的大型建筑构成的陵寝遗址。1996年至1997年间在内外城之间的东南部又发现了一座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
1998年7月对新发现的大型陪葬坑进行了试挖掘出土了大批青石铠甲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10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合作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陵园开始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保护和全面的勘探工作“我是成员之一”。段清波说。
段在论文中总结近30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秦陵陆续发现了数百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600余座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墓打下了几十万个探孔发掘出土了5万多件各类文物“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国内任何一座帝王陵园”。
许多老专家渴望一睹地宫风采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学理是这些考古工作者中较早的一个1985年至1987年他担任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
12月4日王向记者介绍:1976年他被分到秦俑考古队“当时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秦俑身上我却一有空就往荒草杂生的秦始皇陵封土堆上转悠”。
王提到一件往事:阅读有关秦始皇陵的历史资料时他在《汉旧仪》中读到了“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什么是文石?
为了搞清楚王学理前后跑了西安地质六队5次没有地质人员能回答这个问题。“文石是不是带有花纹的石头?”王学理揣摩。此后在咸阳的一次秦代遗址的考古发现中王学理偶然间发现遗址所用的石料都带有花纹与记载相符王兴奋不已。
为研究秦始皇陵陪葬坑中的兵器锻造工艺王学理独自跑到陕西省缝纫机厂翻砂车间一住就是三天。
对众多像王学理这样的有心人来说秦陵地宫无疑是最后也最吸引人的难解之谜。赵化成说许多考古界老先生都渴望生前一睹地宫的秘密。
段清波介绍在此次应用高科技技术探测地宫结构之前考古勘探最深的尺寸是1999年夏季钻探的24米但它位于今封土的东南角距地宫尚有一定的距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各种推测。欧洲学者戴维、勒基等推断地宫的深度在500—1500米之间;袁仲一以为在23—30米之间王学理等认为深度在33米左右。王学理的看法最接近此次勘探结果。
欧洲学者还曾极富想像力地推测地宫中有“4条直径25米的青铜环状物总重超过万吨”等。这从今天的探测结果来看未免令人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