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36年12月25日那天下午离开西安后张学良将军就再也没能回到西安。这不仅是个人 的遗憾而且也是民族的遗憾。张学良将军1935年被蒋介石委任为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代行总 司令职务来到西安。在西安的一年多时间里虽然做了一些让国人唾骂的“安内”之事 却也干了一件让世人震惊的大事。他与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成为名垂千古的民族功 臣。“历史将永远铭记:一个真诚的爱国者;一个把自己奉献给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的 人;一个能够顺应人民的意志随着时代潮流前进的人;尽管他可能有过这样那样的缺陷和 弱点但他终究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是张学良将军公馆展览厅内的一段结束语。“西 安事变”结束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张学良的英名在西安人心目中永不磨灭。
东大街东段路南有一条建国路其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建国一巷至六巷。其中建国三巷不复 存 在现称作金家巷。在金家巷巷口一号院有座颇有特色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张学 良将军公馆所在地。张公馆内主要的建筑物是由东向西排列的三幢精巧别致的三层小楼组成 。从外形上看不由得让人想到西洋式建筑亭亭玉立独具魅力。楼门北开每幢楼的楼 身四周自下而上分别由三种不同的铁制文钉加以点缀。东楼、中楼(也叫北楼)、西楼一二层 之间的铁钉字样依次是“A”、“B”、“C”;二三层之间都是“”形字样;顶部都是花 形铁钉其状若刚刚绽放的花蕾。这几种看似不经意的建筑物物饰却反映出这里主人的 “西式”风格。沿着楼外的石级台阶可直接进入二楼。楼内的房间都不大谈不上宽畅布 局却比较合理。地板都是木质的。从二楼上三楼个子高点的得留意屋架碰到了头。张学 良将军及其家眷当时住在西楼(C楼)上随从的公务人员则住在北楼(B楼)上。“西安事变” 期间中共代表团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等人则被安排住在东楼(A楼)上。张学良对中共 代表团成员的安全特别重视并在生活上予以热情关照。
1936年12月上旬当蒋介石第二次来到陕西亲督张学良全力“剿共”的时候张学良再次到 临潼华清池进行“哭谏”蒋介石不但没有幡然悔悟反而暴跳如雷。无奈无望之下张学 良遂与 杨虎城举事“兵谏”。1936年12月11日晚就是在这座公馆里张学良召集东北军将领宣 布 实施捉蒋、逼蒋抗日的计划。从“双十二通电”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当时的心迹:“东北沦亡 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淞沪协定屈辱于前塘沽协定继之于后凡属国人 无不痛心。近年国际形势豹变相互勾结以我国家民族为牺牲。绥东战起群情鼎沸 士气激昂。丁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此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乃前方之守土将 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自上海爱国冤狱暴发世界震惊举国痛愤爱 国获罪令人发指。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张学良涕泣进谏屡 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爱国运动竟嗾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于此。学 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作最后之争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大义当前 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也就是在这座公馆里张学良和杨虎城与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团成员多次会面、商议屡释悬 疑达成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共识。 还是在这个特殊的地方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宋美龄、宋子文等举行了西安、延安、 南京的三方会谈最终达成协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停止“剿共”联合抗战。
与张公馆一条路之隔位于张公馆之北另有一座公馆叫做高桂滋公馆。它是一座石质二层 楼的方形建筑。“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从新城大楼被转移到这里。从当时的情况看 完全是出于安全考虑。蒋介石的外籍顾问端纳受宋美龄的委托带着她的亲笔信在这里见到 了蒋介石。当蒋介石看完信后竟然痛苦流涕起来。最直接的原因恐怕就是害怕南京方面何 应钦乘机谋事危及他个人的生命安全。三方谈判结束后周恩来也到高桂滋公馆会见了蒋 介石。
让人遗憾的是张学良没有听从周恩来和杨虎城等人的规劝怀愚忠谢罪之心决定亲自送 蒋介石回南京。这一送也把自己的一切给断送了。我不想猜测张学良将军现在对当时的做法 作何感想。长期漂泊不定与世隔绝的幽居生活把一个年青的少帅无情地变成了百岁老人到 现在还在异乡为异客。不过从张学良将军1990年底写的一幅字中还可以窥见这位老人不减 当年的风骨:“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天下为公。”是孙中山先生送给张学良将军的几个字。张学良不忘国父之谆谆教导用 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句话。我想张学良先生虽然身在异域目睹中国目前之现状一定盼 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我以为张学良先生和台湾人民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