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不是一个“好作名塔游”的旅行者,但走南闯北,也游过不少千年古塔。此番趁朝谒黄帝陵的机会,到“塔势如涌出”、“高标跨苍穹”的大雁塔一游,而且一鼓作气,从最下一层一直登到最高一层,体味大雁塔那种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大境界,可谓是一大快事。我觉得,塔名大雁,确实充满诗意,当大雁在空中排成人字飞行时,你可从这充满灵慧的大鸟身上悟出点什么呢?登临大雁塔,总感觉“登高适梵天”,确有大雁振翼鼓翅的颤动感和飞临云天外的失重感,虽是错觉,但回味起来,亦有身心俱醉登临仙境的惬意。
大雁塔系楼阁式砖塔,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米。塔身呈方形四角锥体,坐落在底面积42.5×48.5米的方形砖台上,塔身枋、斗拱、栏额均为青砖仿木结构。中国建筑艺术大师梁思成评价大雁塔是“树立一座庄严的纪念物”,以砖石为材,适当巧妙地采用传统木结构的艺术塑形,取得了光辉成就,是卓越的范例。用砖砌出细细的扁柱,柱头之间砌出额枋,柱头上则用斗托住,上面用砖逐层挑出,以代替瓦檐。青砖砌成的塔身磨砖对缝,结构严整,外部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其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螺旋木梯供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凭栏远眺,古都风韵一览无余。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楣上是精美的线刻佛像,栩栩如生,似笑迎四方来客。西门楣的说法图刻有唐时的殿堂建筑,精妙绝伦,线条遒劲、准确犀利、富有流动之韵律,是唐代遗留之艺术瑰宝,更是研究唐代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资料。
整个建筑气魄宏大,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透着一股老实劲,同我们所熟识的时代较晚的窈窕秀丽的风格不同,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仔细观察大雁塔,会发现塔身微微西斜,似乎有面朝西天佛界的意味。这种倾斜实际上有地震、地下水、地裂缝的影响,但无论怎么说,古塔历经千年风霜,毁了再建,废了又修,如今仍稳稳地屹立在苍穹之中。
佛塔本是用来保存佛骨舍利的建筑,而大部分佛塔供奉的只是象征性的佛舍利。佛经上说,只要具有真诚的信佛之心,象征物品在信徒们眼里也就完全具有了如真身佛舍利一般的作用。佛教经典集中了释迦牟尼的所有思想和智慧,是佛教信徒通往涅盘境界的指路明灯,因此,一些佛教经典常被当作舍利供奉在塔身之中。大雁塔中收藏的就是玄奘法师从西天取回的经卷。
信步来到大雁塔南广场,玄奘的雕像在这里巍然耸立。这位被唐太宗李世民称之为“法门领袖”,鲁迅称之为“民族脊梁”的慈恩寺第一任主持,其不畏艰难排除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自唐代以来便广为流传,因此成就了吴承恩笔下鲜活的唐僧。而真实的唐僧——玄奘法师,虽同样善良,却绝不象小说中那般优柔寡断,懦弱无能。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是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与传播有着杰出贡献的一位圣僧。玄奘西天取经,并没有徒弟护送。他于公元628年自长安西行,单人独骑,乘危远迈,杖策孤征。足涉“天空鸟飞绝”的戈壁沙漠,翻越“悬釜而炊,席冰而卧”的大雪山,“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印度,得到戒贤法师的精心指导,历17载,于公元645年回到祖国。
玄奘带回佛经657部,先后翻译74部,共计1335卷。他应唐太宗嘱托,将17年旅途中经历的110个城邑和传闻的28个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山川交通、民俗风情、物产气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记》12卷,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位传奇式的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他坚毅果敢,智慧超人,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以“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盛赞他。玄奘西天取经,带回佛像舍利和大量佛经,于是上表高宗,请建石塔,以供奉和贮藏这些经典法物。建塔时,法师身先僧众,亲自背砖担土,总领工程。玄奘当时已年逾花甲,背砖担土走上一趟,其艰辛可想而知!可以说,大雁塔的一砖一土,都洒有法师的汗水。
今日之大雁塔与历史最盛之时的唐代大雁塔相比,面积仅有八分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天灾人祸,风雨沧桑,大雁塔到解放前已衰微残落,解放后也仅是普通的维护修建。如今,新的盛世来临,大雁塔着力重修重建多重功能齐全的院落设施,而创建玄奘纪念堂更是世纪创举。现任住持方丈增勤法师是一位心存智慧、志向宏大的僧人,其最让人敬佩的就是创建玄奘纪念堂,我以为这是无边的功德。
当年,大雁塔坐落在长安城南边偏东的晋昌坊,北边是商业发达店铺林立的东市,极目北望是龙首原的大明宫。雁塔之东是皇家的芙蓉苑,东南是长安丽人游春的曲江池。这一带是长安文人墨客常来游玩的胜地,大雁塔更成为长安人登高抒怀的最佳去处。唐代许多著名诗人在登塔时都留下了传诵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尤其是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腾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的描写,夸张得神驰意飞,“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两句赞叹,更让人心怀敬畏,走近雁塔时,惟有仰视了,那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滋生。
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更豪迈地题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其当时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可见一斑,尽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风流潇洒、踌躇满志。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
西安古城如今高楼比比,大雁塔早已不是制高之点,然而,历史的高度却使它无法被企及。米黄色的塔壁凝聚着历史的风尘,恍惚中,将我的游思拉回盛唐,似见慈恩古寺中,青灯黄卷,玄奘梵呗喃喃,在为众生寻找解除生老病死的慈航。人与佛,佛与塔,朦胧中渐不能辨。
资讯链接: “西安自古帝王都”,从西周到唐朝,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的 “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时,自印度传入的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伦理、宗教观念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并广泛流传。长安因此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佛教文化中心。
盛唐时期,长安佛寺作为皇家寺院,占地广阔,院落众多,建造规格极高。作为官寺的大慈恩寺共有13个院落,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异常豪华。千余年已然逝去,当年“敕建”的寺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而“民建”的佛塔却携着盛唐的风雨存留至今。
大雁塔本名慈恩寺塔,塔名大雁从何而来,有几种传说。一说是,一日有群鸿从慈恩寺上空飞过,有僧人半开玩笑说:“今日众僧没有什么充饥,菩萨应当知道。”谁知,话音未落,一雁退飞,投身死在这个僧人脚前,僧人又吃惊又感动,告知众僧,闻者皆潸然泪下,悲哀不已,随之建塔葬雁,以示纪念,塔便被称为大雁塔。而清代毕浣《关中胜迹图志》载:“天竺记达亲国有枷叶佛伽蓝,穿石做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故谓之雁塔,盖此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