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码头龙驹寨:不只外地戏曲班社纷至沓来,境内亦衍生诸多梨园分枝,由南方移民(客户人)带入境内的花鼓调约始于明,清同治年间,竹林关东岭李成子即领有皮影班。光绪八年(1882),古路河徐明启继组成顺班,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盛传五代。1928年竹林关陶三女再建三女花鼓戏班,上演剧目200多种,红极一时,故竹林关素有“花鼓窝”之称。如今全区8个乡,花鼓班就有31个。他们利用农闲和节日,经常走村串户演出。早在1956年,商洛剧团即在竹林关邀集花鼓老艺人系统整理花鼓剧目、曲调,并聘刘全兴、毕占成去该团任教练十余年,保留下来一批优秀花鼓戏。其中《夫妻观灯》参加了全省第一届音乐周的演出,曾一时誉著京华。其后商洛剧团演红之《屠夫状元》《六斤县长》等大本剧,亦为花鼓曲调,从而有“商洛花鼓的起根发苗在竹林关”之誉。竹林关的花鼓多反映劳动群众日常生活,歌颂劳动者的纯朴、善良、聪敏以及青年男女恋情。生动活泼,诙谐风趣,声情并茂,且歌且舞。特别是除了搭班登台演出外,或劳作间隙,或邻里喜庆……均可稍加化装就地演唱,因而更易在劳动群众中扎根流传。仅摘其一段喜迁新居花鼓调如下:
“春来百花香满地,祝贺主东喜盈门。门前有棵摇钱树,房后有个聚宝盆。摇钱树上结金籽,聚宝盆里聚金银。院子三天不用扫,落地金籽三尺深。再过三天不来扫,满院银子斗量金。再过三天不来扫,斗大珍珠滚进门。聚宝盆里添碗水,放过三天变金银。放过七七四十九,珍珠玛瑙堆满囤……”。多么夸张诙谐,喜庆气氛顿生,难怪每每设宴待客,总是花鼓艺人高座首席呢。对这一民间艺术宝藏,文化部门已搜集整理了一批“原版带”,《陕西民间小戏选集》收录了本县演出的《扎锥子》《巧断狗案》《商山还愿》等花鼓戏。丹凤剧团还演出《血刀记》《阻阳错》等经过整理改编的大本花鼓戏。
丹凤县地方戏曲,除花鼓戏这山花奇葩外,汉调二簧亦久负盛名。多演出历史剧、武功戏、连台本,主要在庙会乐楼及码头戏台演出正戏。清光绪二十年(1394)龙驹寨歌老会首领姚正,赴鄂延聘名师贺鸿时,组建成善庆班,为当地二簧班社之最。其“广”、“庆”两辈艺徒,后多成为附近班社教师,故龙驹寨为商洛二簧戏发轫之地。其毛净陈尚奎,在武关关帝庙演出三声喝断《当阳桥》时,三脚踩断三块板,被誉为“活张飞”。
曲剧(土曲子),为又一地方剧种。以商镇、留仙坪班社为著,其“鹏程班”唱遍商洛。民初石镇邦曲子班名旦银芽,为曲子戏演员之佼佼者。民间流传说:一少妇在台下买凉粉,本想多要豆芽,不要醋,却因心里想的还是银芽,竟失口说:“多要银芽不要胜”(胜也是演员)。又一少女在织布时想着银芽,便独说独念:“紧织布,慢撂梭,心里想起银芽哥,想给银芽哥做双鞋,不知他四月八会来不来。”母亲听罢训斥道:“你疯啦,嘴里胡哇哇的啥?”女儿笑道:“妈,妈,我没疯,我咋不说胜胜(演员)胡子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