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18号,世界博物馆日。随着我们国家与世界的距离逐步的缩小,这几年我明显感到我们生活中的外来节日越来越多了,譬如世界水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无烟日等等世界的各种名目的节日充斥了我们的生活。好像天天都有名堂,不过这也说明我们和世界越来越融合也变得更加国际化,许多以前不怎么注意的问题也搬到了台面上被逐渐的重视起来。就说这个世界博物馆日吧,我刚听到的时候以为它是刚确定的呢,没想到看宣传都已经在世界上举办了30多届了。不过在我的印象里好像我们国家是第一次把它作为节日来宣传的。今年的这一天全国的好多城市的博物馆都举行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宣传这个节日,西安市也不例外,开放了十几家博物馆供市民免费参观。我也有幸再次进入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三次进入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一次是小时候和爸爸奶奶一起去的,记忆当中对博物馆的印象只剩下了明亮的休息大厅和对当时来说价格不菲的许多仿制品,由于年龄小对真正的文物的概念几乎没有。第二次是去年办了陕西年票,中间包括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所以有机会在懂得了一定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再次光临这所集陕西珍贵文物之大成的博物馆,然而印象居然也不十分清晰,因为没有专业讲解员的讲述,很多都是看了热闹,俗话说:懂行的人看门道,不懂的人看热闹。这句话到我第三次进入陕西历史博物馆时才有了深刻的体会。许多文物由于不懂它的生产工艺或产生的背景,看似平平常常,但是有资历的专家一看就知道是来历不小,一般都是一级或国宝级的。这次我从八点十分进入第一展室到十一点出第四展室,共耗时近4个小时,就是这样我也不敢说对里边馆藏的文物有很深的了解,不过对一部分略知一二,下面我就仅以我的行程路线和对一些文物的描述带大家去领略一下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吧。
该博物馆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万件(组),展室面积达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万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11个朝代在陕西建都,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地区,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陕西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浓缩。
首先进入的是第一展室,它展出了陕西史前及周时期的文物。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蓝田猿人头像,它那深邃的目光凝望着远方,把我们带进了陕西的史前时期。蓝田猿人生活在秦岭北廲,时代属于更新世中期,距今已有115万年,是目前亚洲北部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在大约距今8000年前,先民们开始了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渊源之一。随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块大荔人的头骨化石,它所属的时代是中更新世末期,距今20多万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智人化石。这一段时期出现的大多是石器和陶器,利用这些石制的生产生活工具和一些工艺简单的陶器,我们的先民们开创了陕西灿烂多彩的古代文明。
到了4000多年前开始逐渐出现了一些玉制装饰品,由此看出我们祖先的生活已经由原来单纯的为吃穿奔波转变成为在生活富裕的情况下有了更进一步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这在我们当今社会中也有反映,购买金银首饰等较为贵重的装饰品也是我们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改善生活质量的一个表现。
这里看到的三件文物分别为马首刀,蛇首刀和虎羊勺。这里着重讲一下第三件虎羊勺,在勺柄的位置上我们可以看到羊在前,虎在后,这样的摆列位置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当时就已经知道弱肉强食的道理。
这一件文物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第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它叫饕餮纹四足鬲(烹饪器),为商代时期的文物,出土于陕西城固县,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个四足鬲。
这是一组西周时期的柞钟,于1960年于陕西扶风县齐家村出土。钟,青铜打击乐器,分特钟和编钟两种,单独悬挂的叫“特钟”,大小相次排列的的叫“编钟”,西周早期一组三枚,以后发展为十几枚,柞钟为一组八枚,是迄今为止已发现西周编钟枚数较多的。钟主要敲它的下部和中间部分,圆钉主要起调节音律的作用,不过当时的编钟只能发五种音,即:do re mi so la 没有fa 和xi ,这也是现在词语“五音不全”的来历。
现在来到是第二展室,它展出的是陕西秦汉时期的文物。这里主要介绍六件文物。
1.蟠纹铜构件,是一种建筑材料,那时候人盖房子不用钉子,所以木头的固定主要依靠这个构件,盖房时依据需要做出类似形式的构件。木头端部设有卡槽,将木头插进去,这样在木头构造转角处形成保护。
2.两把秦兵马俑1号坑里出土的铜剑。虽然出土时距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仍然能划破五六张纸,其锋利可见一斑。最令人称奇的是该铜剑表面镀着一层金属,其工艺过程至今是个谜。
3.杜虎符,是一种兵器。该兵器有两部分组成,一左一右,右半边为国君掌握,左半边则在将军手中,当两个合二为一时方可调兵遣将。现今词语“符合”一词即用其含义。
4.我们见到的第二件国宝级的文物,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块皇后用的玉玺——“皇后之玺”,据考证是汉代最著名开国皇帝刘邦的皇后吕后之玺,这使得该物尤为珍贵。据说文革期间,江青对此极感兴趣,曾把此玺取走私人收藏,文革后费尽周则才取回。该玺采用珍贵的和阗王制成,虽历经岁月,但玉色仍然晶莹剔透,但很可惜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实物,只有一张图片可以让我们领略到这弥足珍贵宝物的风采。
5. 这个看上去像麻布一样的其实是纸,这是西汉武帝时期的。1957年西安市灞桥镇汉墓出土,由大麻纤维制造,间或混有少量宁麻,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6. 金怪兽。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该动物长着鹿的角,羊的身体,鹰的嘴和兔子的耳朵,是个名副其实的怪兽。
7 . 孟祀卫鼎(是不是这个名记不大清楚了)。一般欣赏青铜器有三个要点:一看形状,二看纹饰,三看铭文,也就是著名的钟鼎文。其中的铭文最为珍贵,陕博里珍藏的几件国宝级青铜器其实外形并不突出,都是因为有完整的铭文,因为其附带的文字记载而成为研究当时历史背景的最后佐证,而使其变得尤为珍贵,其中铭文最多的就是这个鼎铭文有278字。与此相比,那些以做工精致取胜的青铜器虽然珍贵,但其价值可就不如这些铭文了。
第三展室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文物展示。有六件文物值得一提。
1. 这是一枚北魏时期的孤独信多面体煤精细印。它由24个面构成,每面都刻有不同的内容适用于不同情况。我觉得比现在的印章考虑的全面的多,实用且方便携带。
2. 唐三彩。唐朝时期瓷器以唐三彩最为有名,其色彩多样和工艺精美堪称经典。其制作流程也是极为复杂和精细,让人看后叹为观止。
3. 这件藏品也是极为精细的,不过不大记住它的名字了。姑且叫它金杯吧。精雕细琢人间少有。
4. 赤金走龙。这个是我把镜头拉近好几倍照的,可见其精小的程度。上面的龙纹清晰可见,整条龙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5. 这件展品叫舞马铜壶,它的背后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唐玄宗时期养了这样一群舞马,“舞马”顾名思义就是会跳舞的马,唐玄宗派人特别训练了一些舞马,这些马听到音乐就会随之翩翩起舞,每到唐玄宗大寿之日,就会令这些舞马跳舞助兴,当到音乐高潮之时,舞马便会后腿跪地,头衔金杯向唐玄宗祝寿。到了安史之乱,这些马落入了胡人手中,他们看到这些会跳舞的马认为是不祥之物,便下令全部鞭打致死。从此舞马便从世上消失了,再也没有人见过。以前也有文献记载过关于舞马的传说,但是没有实物证实,直到这件展品的出土证实了舞马的存在。
6. 这幅图是统万城遗址,它是建立在沙漠上的唯一幸存的一座城堡。能在几千年的岁月中岿然不动实属不易,它的坚固背后也有一段历史,相传建城的国君为了建造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确保城池的耐久,特别组成了一对人马专门负责检查城池的坚固性,他们不断的在已经建好的城池处用矛刺,如果矛能刺入城池土中一寸,就杀掉筑城的人,如果刺不进一寸就杀掉这些检查的人,这根本就是一对矛盾体,但是同时也促使两方人为了活命一方拼命的筑结实,一方拼命的刺。这样就导致了在一座沙漠中的城堡能够历经几千年的风雨而屹立不倒的结果。
第四展室展出的是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物,这个时期由于西安不再是都城,所以展物也显得相对薄弱些,不过还是有很多值得一提的精品。在这个展室中我们有幸碰到了一位西安理工大学的退休老教授,据他自己介绍已经有80高龄了,然而却坚持到历史博物馆义务讲解,老先生讲解的特点是以物代史,讲解中不着重展品本身,着重讲述展品后面的历史,穿插各类考古轶事,以及以科学家特有的严谨精神,从科技的角度对古文明加以剖析。我非常有幸得以跟着老先生详细了解了第四展室的展品。这里也是着重介绍其中的八件。
1. 清釉提梁倒灌壶。为北宋时期的藏品。壶的把手和壶身为一体制成,壶身为柿子状,壶的把手为一条活龙活现的龙的造型,龙头直伸入柿子蔕中,壶嘴为老虎的形象,大家仔细观察便可发现老虎的身下还有一只小老虎在吃奶,真是形象又生动。不过最令人关注的还是这个壶的原理,它的进水口是在壶的正下方,出水口在大老虎的嘴中,这样的构造真是令人称奇,也不禁好奇它的制作原理,你能想明白吗?
不知道也无妨,看过图片后就会有答案了。其实就是利用了物理学连通器的原理,我们看到的小孔实际上是个长长的管子,当水从小孔注入后,壶嘴溢水时表示水满,这时将壶放正,长的导管将两侧的水相隔,保证了水不会从注水口流出。
2. 兽首玛瑙杯。一看到这件展品我真是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的心灵手巧,工艺精致到了极点。晶莹剔透的玛瑙再加上绝美的工艺造型真是令人惊叹!据说这是用一种产于新疆的玉雕琢而成,世界上还有同类型的十几件,但是都没有这件做工这么完美,所以可以说这是世上的绝无仅有。
3. 黑釉碗。这只碗看似普普通通,听完老先生的讲解才知道有大学问,居然是个国宝级的文物。因为这种黑色的瓷器烧制颇有讲究,只有当烧制的温度达到了1100°C时。才可以产生这样的颜色,但是对于当时的制作工艺条件没有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控制温度的度数,所以只能靠技艺深厚的工匠凭经验来断定,一旦温度高于或低于1100°C时,烧制的瓷器就报废了。于是就造成了要出一件这样颜色的瓷器是难上加难。可能要烧制成百上千个才可以出一个黑釉色的成品。这也是为什么它能成为国宝级文物的缘故了。
4. 祭红碗。表面光滑如丝,色泽鲜亮,这种工艺是明朝时期发明的,但是后来失传了,到了清雍正年间大量尝试最终加入了红宝石制成了现在的这种祭红色瓷器。
5. 脱胎粉彩碗。两面均画有山水画,制作工艺
6. 斗彩龙凤呈祥盘。
7. 洒蓝釉尊。像天空晴朗时的蓝色一样纯透。
8. 汉白玉佛像。佛的手一般都是一个姿势,右手自然下垂指地,其意义表明佛的力量均汲取自大地。
9. 鎏金弥勒佛。“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
P.S.这里附带两个小知识
(1)饕餮:这个词在古代的很多祭祀鼎或器具上比较常见。然而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
饕餮(tāotiè): 为龙的九子之一,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2)释迦摩尼:为佛教的创始人。他出家前的名字叫悉达多,生活在距今两千五六百年前,与我国的孔子同时,活了80岁。“释迦摩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他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位置在现在的尼泊尔境内。他是一个王族子弟,相传王后在怀胎时梦见了白象,当时王室的规矩是怀孕的人都必须回娘家待产,在娘家的花园中王后伸手摘花时忽然觉得腹痛难忍,于是从腋下生出了悉达多,他出生时立刻就可以走路,每走一步脚底便有莲花出现,祥云相伴。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这种王室奢靡的生活,使他觉得异常的空虚,而且他十分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和种性制度。按照当时的婆罗门法典,人们按种性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婆罗门,即祭司,掌握神权;第二等是刹帝利,即武士,军事贵族和王族;第三等是吠舍,指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第四等是首陀罗,包括雇佣劳动者,奴隶等。悉达多竭力反对这种神权至上,婆罗门第一的制度,提出了“四姓平等:的主张。于是在他29岁那年离家出走,踏上了出家修道之路。经过六年苦行,他终于在一棵菩提树下修得正果。即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四条神圣的真理。
其中“苦谛”是说人生,人间一切都是苦的,人摆脱不了生老病死这些苦的煎熬。“集谛”是指明造成人奢望能够无尽苦恼的原因,是人的欲望。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享受,也就是所谓的七情六欲使人们自寻烦恼,制造痛苦,加上不信佛教,不懂道义,就只能深陷苦海,不能自拔。“灭谛”是讲结束苦难的方法。佛教把灭看成修行最终目的,是人生的归宿,理想的境界。人死了就可以脱胎换骨,摆脱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痛苦。当然这个死不是随随便便的完结生命,而要求人在生前的言论,行动,思想都要符合佛教的规定,这样才能像唐僧一样修成正果,超凡入圣,即“道谛”。但是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种腐蚀人们意志的麻醉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