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启汉 许海峰
陕南,顾名思义,陕西的南部,它北临秦岭山脉,南靠大巴山,纵横数百里,一条汉江横贯东西,有汉中、安康、商洛三市的近三十个县区自西向东分布,周边与甘、川、渝、豫、鄂、几省相接,俗称秦巴山区。
长期以来,受周边多种民俗文化的影响,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笔者借民俗文化网站这个窗口,对自己仅了解到的安康旬阳一带丧俗文化与众多网友一起鉴析,错误之处请予以更正。
丧俗
丧俗在陕南几十个县中,由于东西南北跨度较大,表现实施不尽相同,但较有代表的还数旬阳汉江两岸,这里的丧俗文化经数百年演化,至今它兼容了陕南丧俗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报丧、筹划过事、待职客、全席、散孝、孝子、老衣、奠酒、关殓、打太司、打井、出灵、丘坟、园坟、服三、过五七、过百天、过头周年、过三年、三年换孝、箍墓立碑等等。
旬阳民间一带 “老了人”,如果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且子孙满堂,丧事也当喜事,自古以来都把它叫做“红白喜事”(红喜事一半指结婚、过大寿、盖房等,白喜事特指老人高寿后去世的)。
报丧
它是指人过世后,给主要的亲戚朋友送信,就叫做报丧。一般都要根据主人家亲戚多少、远近、分布情况,分多路去报丧,报丧的主要任务是把去世人的过世时间、去世的原因、主人如何安排,如什么时候关殓,什么时候上坡(出灵)等,尤其是娘家亲人(主人的娘舅家)等等,再决定出发和赶到的时间。派出去报丧的人,一般都是责任心强、不误事的人,要求报丧须把信送到门上,当面陈述。
不过有些亲朋好友住的太远,报丧人当天无法往返者,也有借助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告知的。
穿老衣
给亡者穿衣服,有些地方把“老衣”叫“寿衣”。寿衣一般在老人在世时候提前做好的,有些重病的老人还要亲眼看看给自己做的寿衣,不称心的还要叫儿女们补做,通常以上身衣服,按单数论“件”计,分三、五、七、九身。孝敬的晚辈或者条件较好的人家都要给老人做七身或者九身寿衣,以体现孝敬之心。
老人过世时,一般都由儿女和媳妇们给老人穿好寿衣,先放在堂屋(客厅)的草埔上,待帮忙的人到后一起放在棺材内,把棺材盖斜盖在上边。
筹划过事
也就是讲如何操办老人的后事。
此项工作非常重要,筹划和准备的如何会导致整个“事”能否过好,比如讲,能过多少客、亡者要放几天、什么时间关殓、什么时间上坡、谁当“客头”(全权招呼客人接待的人)、是否要请风水先生、要不要“喜房”(唢呐等吹奏的班子)、计划开多少席、需要化多少钱、聘请那些人帮忙等等,都需要一一计划周到。筹划好后,立即派人采购相关物品(包括烟酒、副食、各种蔬菜、孝布、香纸、火炮等),采购的同时,各种角色的帮忙人陆续到达,待“客头”到后与主人、“大总管”(有权威的长者),碰头开会,决定着“事”如何过,从此就拉开了操办丧事的序幕。
开职事单
一种对“职客”分工的明确,然后张榜公布,丧事都是用白纸写好张贴。(职客,职事,指承担不同分工、任务的帮忙人)
职事单要求很细,它从大总管、客头、喜房(包括阴阳先生)、大小厨房、酒房、饭房、茶房、散盅筷、端盘、洗碗、散烟、接客接礼、坐柜写礼、炮手、担水打杂等等,大小厨房又分大厨房和小厨房,大厨房又分掌刀、定碗、定汤、抱笼、帮灶等,主要负责热菜和大菜;小厨房主要负责凉菜,开席时,大小厨房相互照应,配合有佳。
如果主人“底亲”重,客人多,席口多,上“职事单”明确职务的就有百余人之多。
客头
他相当于结婚婚礼上的司仪,有专职和兼职之分。
他是整个丧事操办过程中的总理或者叫导演,一般讲,“起事”(正式过事)前他先到,坟上坡入土后他才走,整个程序都由他来应付,也是“事场子”最忙、最累的人。
孝子
亡者的子女们(晚辈),他有主孝子和一般孝子之分。主孝子主要指儿女们和媳妇,一般要穿孝服,腰间和头上要用麻丝系上,所谓“披麻戴孝”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晚辈则头戴白布就可以了。
如果说客头是“过事”中最忙的人,那么孝子则是整个“事场子”上最辛苦的人。不管天冷天热,刮风下雨,孝子都要在客头的指领下,按照固有的习俗和程序,不厌其烦的行孝礼,如帮忙人、送礼人到门上来,不论辈分高低,一律都要行礼(我们当地人叫磕头或叩首);亲戚朋友在灵堂上香、奠酒,叩头者(男女分别行礼),孝子也分男女孝子分别还礼;关殓前,孝子分男女按辈分分批上香、奠酒、磕头;开席前,孝子要到大小厨房、饭房等“职事”点去磕头,开“头拨席”(第一批席),孝子在上第一道大菜后是要去磕头的;尤其是娘舅亲人家里来人时(一般约好一起到),孝子要手持一根点燃的香在门口跪下行礼等候,待娘舅家人到后,马上安排“传席”,把几张大桌子拼成一排,摆上一些酒菜,娘舅家人全部坐在旁边,主孝子(儿子、儿媳妇)跪在桌前,在客头的安排下,向娘舅家人汇报老人死亡的原因、穿了多少身衣服、装什么木质的棺材、如何安排料理后事等等。
然后由娘舅家辈分较高,有一定威望的长者向孝子发问,如前边谈到的那些内容,如果孝子在老人在世时不够孝敬,甚至虐待老人,“装(做)娘亲”的就要借此机会,教育教育孝子,也有较厉害的娘家人(主要是舅舅、舅母或舅家的老婊)当场训斥孝子,还要罚跪,虽然看起来有点不留情面,但也反射出晚辈孝敬老人的重要性,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孝敬老人这一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美德看的是何等重要!
散孝
就是向过世老人的晚辈发放孝布(白布,三尺为一幅孝),发放的主要对象是自己的儿女们、侄儿侄女、女婿外甥、干儿子、干女儿、婊侄子、婊侄女及以上各辈分的媳妇们。发到孙子、孙女,这叫发三代孝。在乡下,当孝子们集体行礼跪下磕头时,远远望去,白压压得一片,很是气派壮观,可谓一道风景。
打井
就是掘墓穴,一般情况下,安排一个班,也就是八人去完成这个任务,在打井过程中还要安排给挖墓穴的人送一顿饭,现蒸的大馍馍和一桶(或盆)杂烩汤菜(粉条、肉片、白菜、黄花、木耳烧烩而成),看起来很简单,但对打井干活出力的人来讲确实很实惠。这里送饭不拿筷子,通常都是就近折下小柴禾棍、树杆杆等代用,打井时在井下干活的人不能说话,据老人传言,如果讲话,主人家以后出生的后人多呈哑巴,所以在打井时井内谁也不说话,这些虽然是迷信之说,但也看出干活人的虔诚。墓井打好后,如果是第二天坟上坡(出灵),当晚要派人看守墓地,讲究逮上一只大红公鸡放在打好的墓井中以示辟邪,也有的故意留一点活,放在第二天出灵前把井打好(完工),这样就省去了晚上派人看墓地的麻烦。
近些年来,有些老人在世时请风水先生看好墓地,提前为自己和老伴修墓。一般墓都用砖块和水泥沙子建造,也有的用水泥、砖或石头建造,人去世后,将棺材直接放入墓内,砌好墓门儿就好了。
设灵堂
装有亡者的棺材前摆放一、二张大八仙桌,桌上摆有“贡献”(重要亲戚用面粉蒸制的花馍,一般从四五斤到十来斤重不等)、菜酒、酒盅、灵房(用纸和竹子做成的)、香炉和亡者遗像,堂前放一瓦盆,供烧纸钱用。
奠酒
在灵堂前上香、烧纸、敬酒,叩头等,这是关殓前的必要仪式。通常孝子在客头的引领下,分男女孝子,分辈分、分先后秩序分别向亡者行礼。
关殓
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要程序,是封棺(盖棺材盖)前儿女们和亲朋好友最后向遗体做告别。
关殓前由客头宣布开始,鸣炮、奏乐,晚辈们奠酒后绕棺材走一周,当多数人告别后,客头宣布盖棺,钉棺材钉,也有的人家买有棺罩布,最后盖好。
哭灵
是孝子们(主要是女孝子)跪着趴在棺材上哭诉,以表悲哀之情,也有一些热心的老大妈、老太婆们(不一定辈分低,也有同辈或长辈的)前来哭丧,以表悼念之心,为亡者送行,祝亡者一路走好,也给主人家“事头上”增添了一道风景。
打太司
当地人也叫闹夜,过去都是由二人分别持鼓和锣边唱边打,按照一定的韵律唱,绕着灵堂走,边走边唱,会吸引众多“上事”(参加丧事的人)客人的围观。
打太司分“开路”、“唱孝歌”、“还阳”三部曲。“开路”是就是为亡者开路,望亡者一路走好,顺利归西;“唱孝歌”是打太司的主要内容,通常是关殓后就开始,一直要唱到天亮前,唱的内容可以讲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他们都是乡下民间艺人承担此责,除了开路时唱的都是相同内容的孝歌外,在整个唱孝歌过程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间流传的各种故事、亡者在世时的丰功伟绩、为人处事等都是他们唱孝歌的主要内容,在唱歌中少不了“借古奉(奉承)今”,弘扬真、善、美,通诉假、丑、恶,借此教育孝子和晚辈们尊敬长者,帮助弱者,弃恶扬善,有素质较高的民间艺人的确能唱出真善美,唱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因果关系得人生哲理来。不同程度的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还阳”是在天亮前或者鸡叫前后,用孝歌特定的内容祈祷亡灵,如果歌词中唱到“还了阳还了阳,还了日头还月亮;还了天还了地,还了东南西北、四面八方;还了亡灵归天堂”等等,“还阳”和“开路”首尾照应,耐人寻味。
老人去世打太司,是由过去的毛遂自荐、自由上阵逐渐演化到现在的民间艺人班子专门差事。他们往往是同喜房(吹唢呐)为一体,由过去的义务表演到现在的有偿服务,由过去单打一娱乐活动到现在与西洋乐队共同献艺,这在不同程度体现了现代经济社会的文明和人生价值观。
在乡下条件较好的人家为老人办丧事,还要掏钱请放映队放电影,演小戏(皮影)等助威。
待职客、待班与开席
主人家客人的多少,也不同程度决定着职客人数的多少,“事”过的大,需要帮忙的人就越多,主要职客都是专门聘请的,如“盘头”、“班头”各个方面的牵头人等。在“起事”后开席时,各职事(也称职客)坐第一拨专为他们开的席叫“待职客”(招待有具体职务帮忙的人),“起事”先“待职客”主要是正式待客时,这些职事的人都要各负其责,为“事场上”服务,先待他们以便使他们更好的为他人服务。
灵上坡前都要开席让“抬坟”的人先坐第一拨席叫“待班”(招待抬坟的班子)。
一般抬坟的人数多少由住家户距离坟地的远近而定,路程远的必须要四班人(八人为一班),四班人轮换着抬,道路远而且险峻时,除了几班人相互照应,也需要孝子们用绳子在前边拉,以保证灵柩和抬坟人的安全,就是墓地距离主人家很近的,也需要两班人。
正式开席
这是招待客人的主要内容,事件一般都安排在关殓后正式开席。如果客人多每拨都需要八桌或者十桌同时开,每拨事件大致在一个小时。
乡下坐席也很有讲究,开席前“客头”都要事先将准备好坐“上席”(也就是首席,一般是八仙椅)的名单当场公布,该坐上席的,该坐前席(上席对面)的,该坐档档的(首席两边)各就其位。坐上席的都是主要亲戚及辈分高者,以显示对长者、老者的尊重,但也有招呼客人坐席,把辈分搞岔了的,该坐上席而未坐,闹出笑话的也不乏其例。
乡下坐席讲究,还反映在“上席”要先动筷子指点一下,其他人方可开吃,敬酒也要从上席开始敬,以此类推,这也是对长者、老者尊重的有一个体现。
在吃法上很有造诣,六七十年代,物质短缺时,乡下大凡小事都要摆席设宴招待客人,讲究“几盘子几碗”,即使在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做光“孤独席“(没有大菜和主菜),只摆十个碗吃饭,也有荤有素;到了一定时期,讲究四道菜和八道菜,也就是有蒸碗、有烧炸、有汤菜;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乡下过红白喜事相互攀比,主人为图一个好名声,有的也是倾其所有,筵席上除大肉外,鸡、鸭、鱼、牛羊肉甚至海鲜也是应有尽有。
从民间“过事”待客档次的提高,就能体现到改革开放政策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各种实惠。
出灵、下葬、圆坟
出灵,就是抬坟的人将棺材用绳、大杠“捎”好,绑牢,穿上四个小杠子供八人抬,孝子跪地大哭,主孝子(一般都是长子)头顶瓦盆(里边是烧过的纸钱灰),其他孝子抬着灵房、抱着灵牌(用烧纸捏成,插上对称小棍,前后绷上白纸,写上亡者的姓名等)、遗像,由一老者手拿一小碗里边盛些水,有的是由风水先生执行此任务,将手中小碗砸在棺材或者大杠上,大叫一声“起”!此时主孝子将头顶的瓦盆使劲摔在地上,抬坟的人同时抬起灵柩出发,前往墓地下葬。
请有阴阳先生的,都要念上几分钟的经(谁也听不懂),也就是祈祷一阵,然后将棺材用绳吊着,徐徐下滑到打好的井中,拨正方位,这时,风水先生(或由一名老者去做)手提“五谷斗”,向跪在地上的众孝子们抛洒五谷(里边也放些硬币),众孝子手撩衣襟去接,接的多得有好运,同时也向墓坑内抛洒部分五谷,再让孝子向墓井中“还土”,也就是说孝子抓三把土向墓井中抛去,祝亡者得土而安(入土为安)。
这时,帮忙的人向井中填土,整修坟头,孝子也在同时上香、烧纸、奠酒、磕头,向所有帮忙的人磕头致谢!
丘坟
丘坟是把棺材放在地面一个平台上,周边用石块或者砖块砌起来,待到吉祥之日再下葬,这叫做丘坟。
丘坟原因不一,主要是风水先生认为当时下葬不吉利等,有的要丘数年不等。
过七历七事
人死下葬后,要在三天内煨火(用木柴在晚上点燃于坟前),第三天家人去烧纸、烧香,这叫“服三”。然后分别在五、七,第三十五天、百天、头周年(第一个周年祭日)、二周年、三年分别去祭奠,这统称为“七历七事”。
如果儿子多,这些七历七事都有他们承担祭奠,儿女们到时候都要头戴孝布前往坟地烧纸烧香,有的打算过事,提前准备,给亲戚朋友打个招呼,然后正式操办,亲戚朋友知道的都要前来送礼。
也有的主人在老人三周年时为老人修墓立碑,碑上要写明老人出生年月日,生平主要伟绩,何时去世,落款写上所有孝子的名字,以示纪念和缅怀之意。
陕南还有一个讲究,老人去世后第一年春节的对联要用绿色纸来写张贴;第二年用黄纸来写;第三年“换孝”(三周年坟上退去孝衣)后恢复原来的红纸书写对联。
陕南安康一带的丧俗内容之丰富,集中体现了一个“孝”字,讲的就是一个“孝道”,它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丧俗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提升和变化,但它唯一不变得就是丧俗文化体现的“孝”字!
[许海峰,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陕西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信息网络部副部长、福客民俗网特约撰稿人,许启汉为许海峰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