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乃神话传说中的上古神女又称女娲大帝为华夏历代子孙所敬奉。 相传远古时洪水泛滥天地不分人类灭绝。上苍有旨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女娲不从提出若两山之石磨滚落重合乃天意随从。果然石磨重合遂顺从天意伏羲、女娲兄妹婚配衍生人类。《汉书人表考》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娲。”所以伏羲、女娲系兄妹之说应确信不疑。 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中有女娲捧月、伏羲捧日的图腾;四川新津宝子山出土的汉代石棺画像中也有伏羲、女娲手举日月的图腾;山东嘉祥武氏祠保存的汉代画像石刻中有伏羲、女娲人身蛇尾相交的图腾。这些石刻图腾都体现了伏羲、女娲的“人头蛇身”形象而明代萧云从“离骚图”中的女娲又是窈窕仙女清代任伯年的“女娲炼石”图中女娲则成为风姿绰约楚楚动人的仕女。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焰不灭水浩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yin水……”女娲补天即治水。“积芦灰”是为了“止yin水”“断鳌足、杀黑龙”乃诛除水灾时兴波逐浪的水怪而“炼石补天”之石也是治水所用。 据五代蜀杜光庭《录异记》记载: “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人民之所古迹在焉;华、陕界黄河中有小洲岛云是女娲墓。”据此所记伏羲女娲兄妹繁衍人类之说早已普传民间。 女娲山———传说的极好印证 陕南平利县城西15公里处有座海拔988米的女娲山古称中皇山异峰独秀因后有女娲宫而得名女娲山。山上建有女娲庙气势宏伟殿宇纷繁。 商代平利为大巴山区族落良国的封地;周初良随周武王伐纣灭商故得袭封旧土建都上良平利仍属良国统治。五代蜀杜光庭《录异记》是最早记载女娲庙在平利的史料。房州即今毗邻平利的湖北房县西晋时平利属房州管辖“上庸界”即现平利故女娲庙在平利的历史由来久远。 唐李冗《独异记》中“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的记载与当地百姓“滚磨为婚”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女娲山东北方向不远处现有一条山沟名叫“磨沟”此沟因伏羲女娲兄妹“滚磨成婚”的传说而得名至今。 《淮南子·天文训》一文中“天柱折、地维绝……女娲斩鳌足撑天倾”的所谓“天柱”折断后天空就会坍塌下来女娲于是“斩鳌足撑天倾”用“柱子”将苍天撑住。后来女娲在南山采五色石炼之再“修天补洞”并用金钉加固今天才有了天空的五彩流云和夜空繁星闪烁的天象。在安康东南距平利五六十公里的地方有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天柱山”据传此山乃鳌足演化而来。 女娲炼石补天的所在地也在如今的女娲山。女娲山地处秦岭南端、大巴山北麓位于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为兵家必取之地。从女娲阻止炎黄之战的地理位置上看黄帝居于渭北黄龙炎帝居于鄂西神龙架女娲所在二者间的位置正是平利女娲山。 女娲庙所在山峰向南500米有座山叫“偏头山”。据当地百姓讲当时女娲在炼石之成后奋力举石补天第一脚踏力过猛将此山踏歪偏向山南一侧故得名“偏头山”相传山上曾留下女娲的脚印。此山现为女娲山乡七里村村民承包的责任林山传说中的脚印已被垦荒植树。女娲第二脚踏向中皇山将该山山头西侧夷为平地后在平地上建起现在的女娲庙中皇山因庙而又得名为女娲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