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动态 游记攻略 旅行社 小吃特产 民俗文化 典故知识 陕西旅游年票 2021翠华山滑雪场  人物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 陕西文化 >> 探访民间女娲的杰作——面花文化
探访民间女娲的杰作——面花文化
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 (2004-11-7)

面花,既是平常难得吃上的节日食品,又是风俗信仰的象征物,是农村群众礼尚往来、寄予厚望、抒发情感的媒介。可食、可看、可玩、可用,在农耕时代它风靡关中农村长久不衰。不过如今,现代节奏已开始改变着乡村的生活,更新着人们的观念。我们也不能不担心,民俗的沃土如果失去了,面花这种农耕时代的奇葩,是否也将面临衰败、消亡的危险?为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人们必须做出更多的努力……
    面花,是用面捏制成的民间艺术品,也叫“礼馍”、“花馒头”。它普遍流行于我国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之后,面花的作用越来越多,在许多地区,人的一生不断与其结缘,而面花也深深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合阳面花以其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等特点被国家文化部授予“面花之乡”的称号。这种昔日深受喜爱的民间艺术品,如今是否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面花能手展示制作过程
    在合阳县甘井镇护难村,记者见到了当地的面花能手行俊肖。行俊肖已年届六十。按她自己的说法,眼开始花了,手也没有以前巧了,可是当她为我们展示面花的制作手艺时,那娴熟的手法、利落的动作仍令我们眼花瞭乱、大为叹服。老人提前和好了面,并准备好了面粉、染料,以及一大堆她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剪刀、镊子、梳子、汤匙、笔帽、瓶盖、各种或直或弯的铁皮等等。这些工具都很普通,但到了老人的手上,似乎被赋予某种魔力一般。只见老人随手捏起一点面,随意地揉一揉,搓一搓,在手掌的揉捏之间,一个个动物的雏形便已形成。她再用木梳在上面压出鸟儿的羽毛,用剪刀铰开小鱼、小鸟的嘴巴,用汤匙按出鱼或龙的鳞片,呆板的面团便在瞬时间改头换面。随后放到锅里去蒸一蒸,出锅后,用各色的染料给面花点染,为它们披上艳丽的外套,这些造型各异的面花就会在瞬时变得栩栩如生,令人忍不住想用手去触一触、摸一摸,看看这些“小生灵”们是真是假、是虚是幻……
    老人说,村上的妇女们几乎都会做面花,只是做出来的精致程度不同而已。她自己从小便跟着村里的人学手,大半辈子过去了,做面花早已是驾轻就熟,面团拿到手里该用多少、该硬该软,根本不用去琢磨,都是“手到擒来”。“插花馄饨”、“鱼变娃”、“十二生肖”都是她的拿手好戏。1997年,她赴港参加香港回归后第一个艺术节的民间艺术现场展示,博得海内外专家赞誉;2002年,又应邀在“首届南京民间艺术节”上作了现场表演;特别是1994年代表陕西参加了国庆45周年天坛和民族文化宫的庆典展出,她和村上的其它12个人的作品被文化部授予“中华民间一绝”之誉称。

    面花的过去时和现在时
    据行俊肖老人讲,现在为我们所展示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制作过程,而实际则没有这么简单。面花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任何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都会严重影响质量。磨面要选用上好的小麦,讲究“隔年麦子头箩面”。然后用清水淘净,把湿麦装在口袋里窝几天,让干麦均匀地吸收一点水分,倒出来再细细拣一遍,才能上磨。只取头箩二箩白面,晾干备用。和面也是做面花的一个关键环节。酵大了,馍蒸出来便会裂口;酵小了,没楞没角,蒸出来的形象不丰满。而这些,没有测量标准,全凭经验去掌控。
    面花应用在农村的四时八节,贯穿于人生礼仪的全过程。从外形看,合阳面花可分为三类。一是简洁生动的贴花型,类似浮雕;二是夸张性强的变体型,选取花鸟虫鱼、瓜果菜蔬等自然对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是富丽堂皇的插花型,呈立体状,一个大馒头上能插七八十乃至上百朵小面花。有的甚至做成几层楼,十分壮观。曾在古文化艺术节上大展风采的合阳大面花,竟用去了整整 50斤的面粉。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精巧的作品,不但有巧夺天工的形象可以欣赏,且有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蕴可以品味。人们一见到面花,从外形上便可分辨出要派什么用场。比如外孙子过周岁时,外婆便要给他蒸一个“牛轭斗”,祝愿孩子像牛一样坚韧有耐力,长大以后能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老人过世了,当地人认为是升天了,要蒸一对大花馒头来感谢接纳死者的上天,叫“献天馍”,花丛中还要立上一只白鹤,寓意这个人“在世时像松鹤一样长寿,死后又驾着白鹤到西天赴宴去了。”从这简单的面花上,我们不能不惊叹于民间艺人的智慧及丰富的想象力。
    老人回忆道,她年轻的时候,面花还比较兴盛,村里的红白喜事少不了叫她去帮忙,她总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而现在,面花似乎不那么受欢迎了。当年一起做面花的姐妹们不少都已进入了垂暮之年,再有几年,就算有心,大概也和不动面了。说到此,老人苦笑着摇了摇头。“现在村上的女娃儿不少,对做面花有热情的却不多,也许过不了太久,面花就会永远地消失了。”

    专家谈面花文化
    面花,这种流传已久的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否真的;就会像老人说的那样会很快销声匿迹?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部分专家,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观点。
    史耀增(合阳县文化馆副馆长、民俗文化研究专家)我对面花的前景比较乐观,因为它伴随着百姓生活而生,伴随群众风俗而生,民间民俗活动的展开、延伸都会为它提供生存条件。合阳面花有着辉煌的历史:1984年,合阳面花随着“渭南地区民间艺术展览”赴北京展出,轰动京华;中国民间美术馆和首都博物馆收藏了合阳面花;1991年,合阳面花应邀在“中国西安古文化艺术节”展出八个系列的800多件作品,这是有史以来合阳面花规模最大、品种最全、高手云集、精品荟萃一次展出。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面花展览每天都吸引着无数海内外的游客。现在虽然做的人少了,但我们不应持悲观的态度。我的建议是把面花与旅游结合起来。让面花能手到景点去现场制作,供有兴趣的游客欣赏。除观赏外,也可让游客参与其中,增加他们的兴趣。此外,也可以考虑在面里添加防腐剂,让它作为旅游纪念品进入市场。
王国征(省艺术馆研究员、民俗文化研究专家)面花随着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已由过去的“吃”转为现在的“看”,捏面花逐渐成了稀罕手艺。现在只有根性文化还很浓郁的地方还有面花。而随着根性文化的衰败,面花这样的民间艺术奇葩随时面临消亡。它的保存是它生存所面临的最大障碍:面若湿会霉掉,干了则会碎掉。我的建议是面花也许可以考虑转型。据我所知,洛川有一面花能手杨梅英,她改用泥代替面,烧制成陶制品,她的新产品销路很好。她还不断延续发展新的品种,如把面花造型用于花瓶、器皿上的浮雕,民间的夸张、变形由此得到充分的展示,这种很有新意的东西颇受现代人的青睐。去年10月中国美术展览上她的陶塑引起轰动,这是面花转型的一个成功典范。对我们也许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杨庚绪(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民俗文化研究专家)我个人认为面花的前景不乐观。因为从这种民间艺术总的生存状况来看,它与人们过去的生活、风俗密切相关。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它就会逐渐失去生存的基础。比如过去人们走亲访友,面花曾是非常好的馈赠佳品,如今人们就基本不会再用它了。也许个别比较重视的地方还会让它多存活一段时间,但那只是局部,无法影响全局。我想它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慢慢淡化,不排除最终趋于消亡的可能。,

::网站搜索::
关键字:
搜 索:
::相关民俗文化::
·山阳面花俗
·探访民间女娲的杰作——面花文化
·大荔面花
·面花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 网站留言
陕ICP备05004950号-== 陕西旅游资料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