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咸阳地处关中腹地,位于东经107°39——109°11′和北纬34°9′——35°34′之间。南北长117—119公里,东西宽65——106公里。北依九?山,南望秦岭,东接西安,西连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位于本市泾阳县。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南部属关中平原,北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市总面积为10196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42%,高原丘壑占58%。最高处为旬邑县石门山(海拔1855米),最低处为三原清峪河出境处(海拔361米)。属温带大陆型季风性气候。冬寒夏暖,雨热同季。年均气温9——13.2℃,全年无霜期180——220天,年降水量537——650毫米。
[行政区划]
咸阳市辖2区(秦都区、渭城区)、1市(兴平市)、10县(武功县、礼泉县、乾县、泾阳县、三原县、永寿县、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共有107个建制镇、62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人口482万。有汉、回、蒙、藏等41个民族,其中汉族约占99.8%。全市非农业人口96万人。
[气候特点]
气候:因地形特征,又分为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气候区:南部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213天;北部高原沟壑区,气候稍寒,冬春略长,年平均气温不足1 0℃,无霜期180天。全境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由南向北递增,50%集中在7、8、9月,常常秋雨连绵,久阴不晴。
[历史演变]
公里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从此开始了咸阳建城史。从商鞅变法到赢政统一,秦人在这里经营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公元前221年,灭六国,一统天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朝在这里诞生。嗣后,咸阳作为汉唐帝国的京畿之地,又成为沟通中西文明的丝绸之路第一站。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反映的就是当时咸阳的情景。
两汉以后,境内分属右扶风和始平郡管辖。隋唐时期,先后归关内道、京畿道和京兆府。明清以后,市境分属西安、凤翔等府。民国时期,先归关中道,后直属陕西省。
1949年5月,咸阳各县相继解放。建国初,境内分属三原、咸阳和彬县三个分区。先后隶咸阳、宝鸡二专区。1953年撤消咸阳专区。1961年复设咸阳专区,后称咸阳地区。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归陕西省直辖。翌年6月,市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办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