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集智慧、忠恕、正直、廉洁于一身。但以我看来诸葛亮有一个“荆州不该失”的情结和“云长―――文长移情”并因此酿成了蜀国的一桩冤案!
“荆州不该失”情结使诸葛亮惆怅万分
“荆州不该失”情结是什么?这首先要看什么是情结。心理学对情结的定义是:由一系列被压抑的无意识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意念倾向。情结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方式使人形成特殊的偏见或偏好。情结也是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难加以理性控制。
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荆州不该失”的情结呢?这是因为诸葛亮一生的追求是匡扶汉室克复中原。而其梦想破裂关羽(云长)失荆州是主要原因。关云长性格逞强要胜刚愎自负他在镇守荆州期间北据曹操有余东和孙权不足使之腹背受敌终误大事。这不仅令蜀汉的元气大伤也为刘备后来的彝陵败绩埋下了祸根。由此诸葛亮对关云长可谓惆怅万分怨恨不已构成了“荆州不该失”情结!
“荆州不该失”情结可突出表现为:凡与荆州相关的事均可令诸葛亮悔恨凡与关羽相同的人均可令诸葛亮生厌。实际上如果荆州不失蜀军由水道出川不过十数日即可抵达中原;而失了荆州蜀军每每出川必须远涉祁山月余才能抵达渭水一带此时魏兵早可设防。诸葛亮心中的怨气可想而知!这种心理定势足可使人产生根深蒂固的偏见。
“云长―――文长移情”使诸葛亮歧视魏延
诸葛亮因“荆州不该失”情结怨恨关云长但云长已去无法追究可蜀营中有一个人相貌与性格都神似关羽这就是魏延(文长)。《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中介绍魏延出场时描写他“面如重枣目若朗星”这与其第一回介绍关云长出场之“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有雷同之处。《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中介绍魏延曰:“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这些描述也都与关羽神似!
诸葛亮平生办事以谨慎为本最忌讳见那种口出妄言之人。关羽贵为主公之二弟又是名震华夏的大将诸葛亮不得不敬他三分。可魏延是后来之人诸葛亮断无敬他之理所以诸葛亮总是有机会就打压魏文长的气焰这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均有记载。诸葛亮为何打压魏延史书记载是因为魏延与诸葛亮思想不一政见难合。但依我看来这也是因为诸葛亮将对关羽的怨恨移情到魏延头上的结果。
就心理学而言移情泛指一个人将自己对生命当中某个重要人物、事件或环境的爱与恨投射到他人他事的心理表现。换言之移情是一种心理定势的表现可使人自觉不自觉对某类人物或事件产生特殊的偏见或偏好。魏延长得像关羽说话像关羽气质也像关羽加上文、云二字在古汉语中发音很相近所以喊文长很容易使人想起云长。诸葛亮的“云长-文长移情”就是这般形成的其天长日久必对魏延产生一股说不出的厌恶。可文长又偏偏不识相屡屡提出要孤军奋入且不谈其胜算把握如何就是其粮草供济也难保障这岂不又是关公当初动不动言以五百小校而取大城池之狂妄吗?想到这一切诸葛亮能不烦恼吗?
如此算来诸葛亮打压魏文长 其实是在打压关云长当初的傲慢气焰。
诸葛亮歧视魏延终酿恶果
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即以反叛罪被杨仪遣马岱斩杀并殃及三族。这是蜀汉的第一大冤案史书记载这是因为魏延要求继续北伐不成被控反叛而遭诛杀。但我以为魏延被诛的根源正在诸葛亮身上。
魏延初降刘备时屡立战功。刘备自封汉中王时提拔魏延为统领汉中的镇远将军爵位竟在赵云等人之上与关、张齐名。但诸葛亮执政后一直对魏延不予重用对其“分道进军会和潼关”的建议一向嗤之以鼻。特别是在收取姜维之后一直将他视作自己的接班人重点加以培养临死前又故意不让魏延参与后事安排还趁机削去了魏延的兵权。
蜀军上下除了诸葛亮就数魏延资格最老。丞相病故后魏延却要受制于对军事一窍不通的长史杨仪(魏延的死对头)。魏延对此当然不悦提出要继续北伐并自请充任先锋。不想这竟被杨仪当作反叛的借口削去兵权不算还要满门抄斩实在是在私仇公报!可惜魏延自建安十四年到建兴十二年二十六年效命刘蜀官拜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却不得善终并累及三族氏人。魏文长就这么可怕吗?!
其实真正可怕的是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诸葛亮因怨恨关羽而歧视魏延为了树立姜维在蜀军的地位又不断加以打压最终还假杨仪之手来逼魏延造反而后处之。这才是魏延冤案的根源所在。
情结突出表现
由被压抑的无意识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意念倾向。特别偏好或怨恨某种类型的人或事件、某一地方的人或事件等。
移情
将个人对生命中某个重要人物、事件或环境的爱与恨投射到他人他事的心理表现。无缘无故地喜爱或仇视某个人物、事件、地点、东西或环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