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由于工作的缘故我常常到外地走动乾陵就是其中必去的名胜之一。那时候年少也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看见高大的墓冢和威严挺立的石人石马只是徒生一种懵懂的艳羡而已。至于陪葬在乾陵旁边的永泰公主更没有多少记忆的东西了。及长我渐渐明白了这一个地方的不同寻常。仅仅活了十七年的永泰公主死后却享尽荣华。一个公主墓被冠以“陵”规格与帝王相等这在中国封建帝王历史上是一个例外。这个与众不同的公主的哀与荣使我沉浸在历史的迷雾中。
永泰公主真名叫李仙惠她的父亲是唐中宗李显。十五岁的时候李仙惠嫁给了二十岁的武延基成了武承嗣的儿媳妇。武承嗣是武则天的侄儿李显又是武则天的儿子这门婚事是亲上加亲。武、李两家虽有过节但据说小两口却感情很好。因为李仙惠的关系武延基和李显的世子李重润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饮酒聊天。那时候正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把持朝政的时候因为武则天的关系人们敢怒而不敢言。武延基和李重润聊天的时候也不免发些牢骚。可是这些话不知道这么传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耳朵里去了麻烦大了。张氏兄弟添油加醋的一编排武则天立即勃然大怒心想两个内孙外孙这样编排自己视若宝贝的张氏兄弟不严加处罚如何压服众人?于是连李仙惠一起召三人入宫一阵棍棒顿时血肉横飞。就这样李仙惠、武延基和李重润命丧九泉。这是一种说法。但《新唐书》里又说他们是被武则天缢杀的就是绞死的。《旧唐书》里说的更为悲惨武则天把三个人交给李显处置李显想起自己的两个哥哥被母亲灭门的惨象无奈之下为了自保把女儿、女婿和儿子一起勒死了既向母亲交了差又保全了自己一家人的性命!不管那一种说法李仙惠三人由于张氏兄弟的谗言死于武则天之手是肯定的了。
丧子之痛令李显刻心铭骨。二张被诛武则天退位李显摇身一变成了唐中宗之后四年前即公元701年的那一幕惨剧成了心中永远的痛。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为了寻得一种心理的平衡中宗李显利用“职务之便”追封李重润为“懿德太子”追封李仙惠为“永泰公主”空前绝后地准许他们的坟墓尊称为“陵”享同帝王。中宗以为这样做就可以心理平衡了那块心中的痛或许可以稍稍好受了些。可是对于死去的人来说他们还能够感受到那一种空前绝后的荣华吗?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我们在永泰公主陵墓的墓志铭上却看到这样的记载:“珠胎毁月”。就是说永泰公主是死于难产不是被武则天打杀的。看起来似乎是一桩冤案。据说有专家从永泰公主的骨骼里看出确实纤细柔弱尚未发育成熟生育有一定的难度。李仙惠死亡的时间距丈夫被杀仅隔一天于是又有了这样的想象:十七岁的少女李仙惠在丈夫被杖杀后胎气受惊因难产孤独地死于血泊中。在女儿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李显却无能为力。出于自责才有了后来的赎罪式的荣华。
对于一个人怎样的死历史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注解。野史流传于民间不可全信。见于官方的正史就可信吗?不见得。我常常很困惑也很迷离。最近一段时间我读历史尤其是明清的历史这种困惑越加多了。对于历史史实人们在野史中可以自由地编排发挥最大的想象力倾注最深厚的激情这毫不奇怪。司马迁被阉割了甚至甘冒杀头的风险留给我们一部真实的史记让我们看清楚了那一个朝代的风风雨雨。司马迁之后呢?野史一堆又一堆一件事可以有几十种不同的说法我们除了相信正史那些枯燥的文字记述外还能相信什么呢?文字是死的是乏味和缺乏活力的。在文字背后站立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那些曾经在风风雨雨中过来的人。所以我们读史力图透过文字看到真实的历史。可是往往很难如愿很多情况下还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因为除了这一个没有其他的参照只能偏听偏信徒存困惑而已。
永泰公主则不然。死于杖杀也罢死于缢死也罢与武则天有关与中宗李显有关也与那两个骄横无比的二张更有关。这是武则天和中宗李显最隐私和最要讳的一幕人生悲剧所以才有了这样那样的说法。对于十七岁少女李仙惠而言她最大的要求只不过是与丈夫在一起与兄弟姐妹在一起开开心心生几个儿女自由地说话诗意地生活。可是她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一切。生前无比凄清死后无比荣华这地下天上的巨大差异除了叫活着的人看看外除了给中宗李显些许安慰外十七岁少女李仙惠她感受到了吗?她快乐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
历史过去的也罢现在的也罢且让它去。我们生活着就是要学会给自己快乐。快乐成了最终的追求和理想的目标除此之外的其他都是次要的。也许这就是十七岁少女李仙惠最终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吧。
|